航空市場價格管理發展歷程
更新時間:2022-05-18
1938~1978年美國民用航空法為了避免航空業內部過度競爭和不公平競爭,對航空業進行了控制運價和收人的管制,使得票價居高不下,財務狀況惡化。1978年通過航空客運放松管制法強調政府減少對航空業的控制,采取放開票價的政策,民航委員會不再對航空公司票價實行管制。
巴西、德國、日本等國家自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放松對民航運價的政府管制。
放松管制一般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各航空公司嚴格執行政府定價,改為允許航空公司在附加限制條件的情況下,對部分旅客實行優惠折扣和票價,限制條件由政府規定或審批。第二階段,過渡到不再規定限制條件,而由政府規定幅度范圍,航空公司自主有限浮動的票價制度,并逐步擴大航空公司自主浮動范圍。第三階段,取消對航空公司自主定價的幅度限制。
目前,發達國家國內航空客運已基本實行市場調節價,允許航空運輸企業根據市場
供求狀況和營銷需要,自主制定價格。
我國自1949年以來,國內航空市場的價格管理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從最初的政府統一定價,到后來的政府管制定價,再到現在的政府指導定價。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政策也是有顯著不同的。
從1949~1974年,政府對國內的航空客運機票進行統一定價,這一階段的航空公司經營情況良好,保持盈利,市場中幾乎沒有競爭氣氛,整體的航空客運量和貨運量都比較小。
從1974~1984年,取府仍然統一定價,但是結合收人背景和出行目的,針對境內和境外旅客進行了區別定價,乘坐國內航班實行兩種價格,面向境外旅客的票價略高,航空公司的盈利狀態保持良好。
從1984~1997年,政府進一步調整了統一定價的手段,開始對中國公民給予折扣票價,而對境外旅客仍然實行公布的票價,此時的航空公司繼續保持盈利。從1997~1999年,政府對機票進行管制,對特定航線設定一種票價,但是航空公司可以根據經營的需要,提供不同的折扣;從此刻開始,國家逐漸放松了對機票價格的嚴格限定。此后,部分航空公司開始虧損。
從1999~2003政府繼續管制機票價格,但是為了抑制航空市場中泛濫的價格戰等手段,出臺了“禁折令”、“航線聯盟”等新政策,隨后航空公司逐漸恢復盈利。
從2004現在。政府對航空公司進行指導定價,各航空公司引人歐美成熟的收益管理系統,設定多級票價,通過多種手段區分消費者。在排除重大災害和突發事件的影響后,航空公司總體實現盈利。
所以,對于航空公司來說,真正實現這種自行的價格行為是在2004后。泉州到廈門物流在定價的過程中無論航空公司還是機場都逐步采用了很多有效的定價方法和技巧收回成本、獲得收益,本文將主要介紹基本定價原理和航空運輸業中運用較為廣泛的定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