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倉儲業的發展過程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國的倉儲具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倉儲已經有了較大的規模,且形成了各種專業化的門類齊全的倉儲分工,在數量上已完全能夠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在服務質量和效益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v觀中國倉儲活動的發展歷史,大約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古代倉儲業
中國古代商業倉庫是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發展而逐漸形成和擴大的。“邸店”可以說是商業倉庫的最初形成,它既具有商品寄存性質,又具有旅店性質。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和商品交換的不斷擴大,專門儲存商品的“塌房”從“邸店”中分離出來,成為帶有企業性質的商業倉庫。
(二)近代倉儲業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品活動范圍的擴大,中國近代商業倉庫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世紀的商業倉庫叫做“堆棧”,即指堆存和保管物品的場地和設各。堆棧業初期的業務只限于堆存貨物-主要替商人保管貨物,物品的所有權屬于寄存人。隨著堆棧業務的擴大、服務對象的增加,堆棧業已經具有碼頭堆棧、鐵路堆棧、廠號堆棧、金融堆棧和海關堆棧等專業劃分。近代堆棧業的顯著特點是建立起明確的業務種類、經營范圍、責任業務、倉庫租賃、進出手續等。當時堆棧業大多是私人經營的,為了商業競爭和壟斷的需要,往往組成同業會,訂立同業堆棧租價價目表等。
堆棧業與交通運輸業、工商業的發展極為密切,當時由于中國工業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因此堆棧業在上海、天津、泉州等東南沿海地區起源最早,也最先進。在1929年,上海碼頭的總計數量就已經在幻家以上,庫房總容量達到90多萬噸,貨場總容量達到70多萬噸。但是,由于當時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狀態,民族工業不發達。堆棧業務伴隨商業交易和交通運輸業的興衰而起落。
(三)建國初期倉儲業
新中國成立以后,政府在接收了舊中國官僚買辦的堆棧,并對私營倉庫進行公私合營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新中國的倉儲業。20世紀50年代,各地紛紛建立了國營的商業性倉儲公司,并成立了倉庫同業會,對行業起領導作用。在1953年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倉儲會議上,明確了國營商業倉庫實行集中管理與分散管理相結合的體制,即對于較大型的倉庫由各地商業部門統一收回,移交倉儲公司經營,并與我國商業流通的三級批發管理體制相一致,形成層次清楚,大小規模配套,集中、分散相結合的倉儲管理體制。1962年,國家物資儲運局(后為物資儲運總公司)成立,歸屬于國家物資管理總局,負責物資倉庫的統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