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流研究的興起和歷史

更新時間:2022-05-18


我國物流研究興起
如前面所述,二戰后,“logistics”被從軍事領域引人企業界。特別是進人20世紀20年代以后,隨著軍事后勤理論在商業領域的全面應用,使得傳統物流研究的視野與領域進一步拓寬,研究內容進一步豐富,理論日臻完善,進人了一個新的現代物流研究時代,而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物流概念的轉變,即由原來的“physical distribution”轉變為“logistics”。20世紀8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90年代以后,物流研究的重要特點是:不僅重視企業內部物流問題的研究,更重視企業問物流問題的研究,即“供應鏈”問題的研究;不僅重視物流效率問題的研究,更重視物流環境問題或物流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不僅重視國內物流問題的研究,更重視國際物流問題的研究;不僅重視物流成本問題的研究,更重視物流服務問題的研究;不僅重視物流技術與方法的研究,更重視物流政策的研究,等等。

我國物流研究的歷史
我國對物流問題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而且始于傳統的物資流通領域,其主要契機是從日本引進了“物流”概念。有關物流的早期文獻多出現在原物資部以及各地物資部門或學會、高等學校與研究機構主辦的有關專業期刊上。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專業期刊包括:原物資部主辦的《物資經濟研究通訊》、《物資管理》、《物資經濟研究》;遼寧物資流通學會主辦的《物資流通研究》;上海物資經濟學會主辦的《上海物資經濟》;北京物資學院主辦的《國外物資管理》等;該時期的主要出版物有:廣西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物流知識》(1982年);新華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物流淺論》(1983年);中國物資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物流手冊》(1986),以及由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吳潤濤、王之泰等人撰寫的《物流學及其應用》(1987年)等。

這一時期我國對物流問題研究的主要特點是介紹國外有關物流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紹的范圍包括日本、前蘇聯、東歐各國有關物流或物資供應方面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并結合我國物資流通的實踐進行了“嫁接”或“移植”式研究,其研究重點仍側重于宏觀物流體制問題及傳統物資流通領域的配送問題。特別是對配送問題的研究,取得的相關成果較多,不僅有大量的有關物資配送的調查報告、經驗總結與學術論文,雨且還有若干有關配送方面的學術著作。當然,在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網絡規劃、物流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的物流研究還不系統,也不深人,基本上屬于對國外物流理論的介紹階段,而且對微觀物流,特別是企業物流問題的研究還很少,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創新性研究成果不多。

不僅如此,由于這一時期我國處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不論是實踐界還是理論界,關注更多的是投資、財政、國企改革、金融、宏觀經濟管理等有關宏觀經濟體制方面的“大問題”、“大理論”,認為流通領域特別是物流領域是“小問題”、“小理論”,甚至不是什么理論問題,從而無法吸引各界的注意力,因此,這一時期不僅在實踐上缺乏對物流研究的需求,而且從研究隊伍與研究力量上也相對缺乏供給。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物流研究在經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短暫“繁榮”后,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10年期間,基本上處于“停滯或蕭條”狀態。
久久人人97超碰超碰窝欧美|99久久99久久|亚洲高清揄拍自拍色狐|jlzzjlzz亚洲乱熟|91偷拍与自偷拍精品